首页 > 汽车流通管理与消费 > 地方经验

来源: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 类型:原创 分类:其它

2018-11-22 11:07

市场主导 政府推动 构建现代汽车流通体系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和升级,居民对汽车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做好汽车流通工作,不仅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此,深圳市高度重视汽车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政府、协会、企业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推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

一、深圳汽车流通业基本情况

在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商务部于2017年出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有力促进了汽车市场健康发展,我市汽车流通行业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全市汽车经销商310多家,2017年汽车销售32万辆,销售额869亿元,占社消零总额14.45%;今年1-9月汽车销售24.8辆,销售额756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市已备案二手车交易市场30家,经营主体近800家,2017年二手车交易量25.8万辆(当年对黄标车有政策补贴),同比增长108%,交易额201.2亿元;今年1-9月二手车销售14.34万辆,销售额103.9亿元。全市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企业4家,2016年至今,我市试点企业全国范围平行进口汽车5150台,进口额约2.63亿美元。2017年,全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47671辆;2018年截至当前,全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共58215辆。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规划引导,推动汽车流通行业集约发展。

根据深圳质量强市发展目标,政府、协会、企业形成合力,促进汽车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规划引导,合理布局。根据城市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在深圳东、中、西规划三大汽车流通园区,以解决汽车流通缺乏规划、经营场所分散、服务设施不足、用地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二是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原有汽车流通以品牌为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既浪费土地空间,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发展面临困难。深圳充分发挥商会桥梁作用,发动行业中坚力量,整合资源,挖掘企业自身优势,发动行业7大集团,突破品牌界限,组建产业联盟,探索以资本为纽带,按均股均权方式,投资上亿元策划建设龙华名车广场汽车商贸服务中心,空间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一运营管理,利用统一服务呼叫中心、事故车维护中心和维修车间,为多品牌提供服务,实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共享、营销距离最短,经营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已有奥迪、保时捷、特斯拉、大众、广汽丰田、一汽丰田、本田、斯巴鲁等八个知名品牌入驻,经营规模快速扩大,运营良好。根据这一运营模式,深圳汽车销售商会正在整合行业13大集团资源,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南山曙光国际汽车城,项目占地近10万平方米,计划引入互联网+”概念,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增强展示、体验功能,打造全新的汽车流通园区。

(二)打造品牌,促进二手车市场诚信发展。

二手车行业具有准入门槛低、经营分散、车辆品质参差不齐等特点。深圳二手车行业协会组织二手车商,总结行业特点,创新业务经营模式,积极实践低毛率、高效率经营理念,打破传统二手车交易市场中介化的业务模式,创新性地延伸服务链条,提高企业的服务效能和盈利能力,积极打造企业经营品牌,推动行业诚信发展。一是提供质量保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基于交警部门查询、保险公司赔付情况、4S店维修记录等进行排查,还辅助专业手段进行判断,从而剔除质量有问题车辆。二是销售实价。组织经验丰富的评估师团队,综合汽车残值、市场行情、合理利润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估,依托信息系统、一口价两个体系支撑,保证购进和销售车辆价格科学,利润合理。三是深化增值服务。通过八大类360项质量检测认证、七天无理由退换、12万公里质保、美容整备整修、汽车金融按揭以及一站式服务等来赢取增值服务利润。

(三)合一管理,推进报废车回收协同发展。

深圳市在2003年前共有4家报废车回收公司,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造成资源重置、浪费,多家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并存,回收数据反馈混乱,给行业管理带来很多困难,阻碍技术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报废汽车属于特殊商品,对特殊商品经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定点或专卖经营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必需的。2003年后,在省商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我市将原有的4家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合并为一家,便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促进回收企业与经信、公安、车管等部门工作的协调和配合,填补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各环节中的漏洞,提升了管理水平。

(四)创新理念,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稳步发展。

1.加强多部门协同,力促试点优惠政策落地。一是明确试点实施目标。201510月,经市政府批准,发布《深圳市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各部门职责、实施方式、实施主体和试点企业条件。二是落实试点优惠政策。我委与海关、检验检疫、前海管理局密切沟通、多方协调开展通关政策攻关,突破试点口岸大铲湾不在自贸区内,不能享受国家保税优惠的政策瓶颈,实施大铲湾口岸报关,前海保税区整车保税新监管保税模式,为平行进口汽车提供3个月保税仓储,大幅减轻企业资金负担。

2.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打通保税监管最后一公里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创新港仓调拨物流方式,试点口岸报关、区内监管海关监管模式,实现大铲湾口岸与前海湾保税港区之间汽车调拨,使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平行进口汽车保税、展示、交易三位一体。二是规范工作指引,制订《深圳地区进口汽车检验监管工作规范》和工作指引,明确进口汽车检验单证要求、监督管理要求,全面构建深圳进口汽车检验监管闭环体系。

3.优化进口许可和审价通关流程,提高企业通关便利。一是争取商务部改革申领进口许可证业务程序,对试点企业申报汽车平行自动进口许可证由商务部审核后,授权委托我委直接打印发放,2015-2017年累计签发许可证777份。二是协调深圳海关,简化询价程序,开发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海关监管系统,调整优化现场操作流程,鼓励企业无纸化报关,目前深圳进口通关最快1个工作日,最迟不超过3个工作日,通关效率在全国领先。

4.创新试点业务模式,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试点企业创新国际市场采购体系与品质控制模式,改原CIFFOB+海外供应商融资方案,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在采购现场验车。二是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模式,组建专家团队区域技术联盟,成立平台售后服务呼叫中心,提供三包理赔、投诉支持、维修服务咨询等服务。三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技术,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国际市场采购体系、贸易便利化通关体系、良好售后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政务体系的一平台四体系

5.完善试点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行汽车进口试点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平行汽车进口试点工作。近期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深圳市平行进口汽车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进口汽车停靠场地建设、完善平行进口汽车检测设施、培育壮大汽车进口市场主体、降低平行进口汽车企业运营成本、拓展进口汽车滚装船航线、提升通关服务效率、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建立试点工作机制、健全行业服务机制等九个方面支持平行进口汽车行业发展。市财政计划3年累计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平行汽车行业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汽车流通领域法律法规。汽车流通、二手车流通、平行汽车进口等行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商务部门对行业监管比较盲目。《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对汽车销售市场秩序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因各部门职责不明晰而导致消费者盲目投诉。在日常管理接到的汽车类投诉中,多数是因为消费者与汽车经销商之间发生纠纷,而消费纠纷应由市场监管部门来处理。二手车流通、平行汽车进口行业也同样因为法律规范不健全导致如何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怎么履职和执法的困惑。下一步,我们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协调各职能部门,明确各自职责,修改完善地方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汽车消费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1.3%,比上半年回落3.4个百分点,9月份汽车零售下降4.2%,成为年内唯一出现负增长的月份。一是因部分省市提前推广国VI小汽车排放标准,而多数汽车品牌尚无国VI排放标准车型,导致汽车经销商无车可卖、消费者无车可买。二是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自美国进口汽车关税大幅上调,部分自美国进口车型售价上涨,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三是受车辆登记上牌条件约束(已上牌车辆更新指标条件较高),部分消费者因受户籍、居住证等影响无法完成车辆指标更新。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由于平行进口车耐久实验以及环保信息未公开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平行进口汽车市场低迷。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协调地方其他职能部门,认真研究汽车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引导、鼓励和支持新车消费、平行汽车进口与二手车流通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规模。我市高度重视平行进口汽车相关工作,前期因口岸保税港区与整车进口口岸港区分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市平行进口汽车行业发展未达预期,市政府已在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近期已出台了促进平行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平行进口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这几年,随着消费升级,深圳是平行进口汽车销售大市,每年上牌的平行进口汽车在2万台左右,但我市平行进口试点企业仅有4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目前天津试点企业50家,上海试点企业12家,广州南沙试点企业16家,我市试点企业与之相比差别较大。